笔者这样说有一定的逻辑,因为我国长江流域关于炎帝的资料特别多,尤其是炎帝庙宇,而北方却特别稀少,现在研究历史的人大多认为湖北随州就是炎帝故里。而现在滍水一带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由南阳去洛阳,必走滍阳。说清楚了南阳、滍阳和洛阳的相对地理位置。原滍阳镇在平顶山市没有修白龟山水库之前,还有一个炎帝庙遗址,对于研究滍水的历史很有价值。
炎黄一统,黄帝更加迷信于牧马童子说的话,认为当年的迷踪之地,是其一统天下迈出的第一步,天下一统是上天指点,是天之意。也认为迷踪处东边那个似龙的山,是个引导自己成为天下首领的大龙,是大龙吸引自己前去探访,乃天下各山之首,命为“首山”。此后,黄帝便常游首山。这便是《史记》记载的:“天下名山有八,而三在蛮夷,五在中国。中国华山、首山、太室、泰山、东莱,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有,与神会。”可现代人许多却认为首山之所以称“首”是因为其居伏牛山之首,是不恰当的。
黄帝为什么要采铜呢?
黄帝游首山,大臣们就自然条件,在葛沟土崖下的洞给修建了一个漂亮的洞,名“黄帝宫”,让黄帝食宿和休息之用。修建过程中,要用首山红石券门,以预防下雨时雨水浸坏门洞,造成危险。在采集红石的时候,黄帝听原来居住于此的人讲,在现在的五龙庙以东部分地段,红石中含有铁和铜。由于那个时代,铜如金一样珍贵,于是黄帝下令在首山采铜。 (乾明寺照璧上的黄帝采铜图,细看,人物中有采矿石、冶炼、做饭等动作。)
采到铜矿石以后,依水路,拉至现平顶山市南的荆山提炼,铜炼成后铸鼎。因为荆山有蚩尤曾经炼铁的炉子,有成熟的技术。现在荆山西北还有个铁炉村,据清同治《叶县县志》记载,此村原来有三个炼铁的炉子,并竖有碑文。县志里的原文如下:“轩辕炉,在县北荆山后,有东、西、后三炉,相传黄帝于此铸鼎。”今因平顶山的发展,铁炉村尚存,但铁炉已经毁踪灭迹了。
黄帝采铜,见于《史记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”
前文讲过,黄帝采铜于首山,并铸鼎,是在哪个首山,哪个荆山,现代人是有争论的,就我们襄城而言,不但依据那些碑文,而且还要从地点上去考究它。全国各个地方所谓的首山采铜以及铸鼎的荆山,都有一定的依据。“婆说婆有理,公说公有理”,都想夸自己,谁也说服不了谁,各地证据都不充分。我们这里不但是诗文来做证明,我们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作者:
樊叙1541年任襄城县主簿,作《首山文笔峰记》,为山西人;林鸾1551年任襄城县教谕,为安徽人。吕邦耀作《诗二首》,是北京人。范惟一作《乾明寺题壁》,为江苏人,官职最高,曾为河南布政使参政,见识颇广。这些人能推崇襄城的采铜,难能可贵,他们肯定不会随意发表言论。
还有一个人,就地点做过考究,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,名为《荆山考》,对于研究荆山的历史很有参考意义。这个人是马秃塔儿的第十六代孙马洲。
(从前有个周二贤,父亲年老让江山。兄让弟来弟不坐,弟让兄来兄不担。由于父亲严相逼,只好远躲首阳山。饥了吃树籽,渴了饮清泉。老天降下鹅毛片,活活冻死这周二贤……精彩故事,明天继续。)
* “七圣迷踪与首山”系列之5 :
* “七圣迷踪与首山”系列之6 :
* “七圣迷踪与首山”系列之7 :
为此,钟爱许昌文化的我们,于2016年1月申请成立了志在宣传许昌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——“老家许昌”:“老家”随身携带,情感永不落下。截止到2020年11月16日,“老家许昌”微信公众平台已刊发原创文章5000余篇。
注:1、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,文责作者自负,如有侵权,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。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。
2、文中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,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。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,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。
。
(砸稿时,请注明“原创首发”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